中華護理學會針刺傷防護專家共識
日期:2020-11-29 / 人氣:
中華護理學會針刺傷防護專家共識
Consensus of Needle Stick Injury Protection
一:前言
二:針刺傷定義
三:針刺傷的流行病學特征
四:針刺傷的主要風險因素
五:針刺傷的預防
六:針刺傷發生后的處理
七:針刺傷處理操作流程圖
八:參考文獻
前言
針刺傷是當今醫務工作者面臨的嚴重職業危險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傳播,威脅著醫務人員生命健康和職業安全[1],給暴露者帶來極大的精神心理壓力[2],也給醫療衛生機構和暴露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3]。護理人員針刺傷及由針刺傷所致的血源性傳播疾病的發生率均高于其他醫務工作者,是針刺傷高危人群[4-7]。我國目前尚無針刺傷防護的相關專家共識。為推動我國護理人員針刺傷預防和處理工作的規范化,有效降低針刺傷的傷害,中華護理學會護理管理專業委員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撰寫此版《中國針刺傷防護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
1 針刺傷的定義
針刺傷是指由注射針頭、縫合針、各種穿刺針等醫療銳器導致的皮膚損傷[8]。
本共識主要適用于護理人員在臨床操作中接觸以上銳器時刺破皮膚造成的損傷。
2 針刺傷的流行病學特征
2.1 發生現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護理人員在過去1 年內針刺傷發生率,印度為67.4%[9],韓國為70.4%[10],英、日、澳大利亞為10% ~ 46%[11-13],美國為64%;在我國,護理人員針刺傷的發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14,15]。目前,針刺傷已成為護理人員所關注的重大安全問題[16]。
2.2 人群分布
工齡≤5年的低年資護理人員針刺傷發生率最高[17,18],實習護士是針刺傷發生的高危人群[19-21]。
2.3 科室分布
護理工作節奏快、任務重、臨床診療及護理操作多、高度緊張忙碌的環境是針刺傷發生較多的場所[22-24]。
2.4 發生環節
注射過程、銳器處理過程、回套針帽、拔除注射針、靜脈導管管理過程、采血、整理用過的針頭等為針刺傷發生的主要環節[13,25,26];我國調研結果顯示回套針帽、拔除注射針、整理用過的針頭、采血等為發生針刺傷最常見環節[27,28]。
2.5 針刺傷器材
注射針、頭皮鋼針、靜脈導管針、真空采血針等是引起針刺傷的主要器材[9,27-29]。具有安全裝置的針具,不正確操作也可引起針刺傷的發生。
3 針刺傷的主要風險因素
3.1 護理人員因素
3.1.1 護理人員針刺傷防護意識薄弱[30,31]。
3.1.2 各種因素導致的護理人員疲勞、工作匆忙,對標準預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32-34]。
3.1.3 焦慮等負性心理狀態也是發生針刺傷的原因[7,10,35,36]。
3.2 防護用品因素
3.2.1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護用具不能就近獲取[3,4]。
3.2.2 銳器回收容器設計的容積與口徑比例不匹配[37,38]。
3.2.3 銳器回收容器配備數量不足、規格不宜、放置位置不合理等[39,40]。
3.2.4 銳器回收容器內醫療廢物存放過滿未及時處理。
3.3 工作環境因素
操作環境照明采光不良、擁擠、嘈雜及患者不配合,極易導致針刺傷[41]。
3.4 操作行為因素
有未執行操作規范的危險行為,如回套針帽、徒手傳遞手術縫合針、直接用手彎曲縫合針、處理各種針頭及清洗整理銳利醫療器械動作過大、將各種銳器隨意丟棄、未采取保護措施等。操作時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規范等均會造成針刺傷[42-44]。
3.5 職業防護培訓因素
職業防護培訓不到位、培訓時間沒有保證、形式單一[45];醫務人員對職業防護重視程度不夠,培訓后依從性低,發生針刺傷后上報率低[46-48];培訓后實施考核未到位。
3.6 制度保障因素
預防針刺傷相關制度、規范、流程、標準、預案等未建立、修訂和完善。
4 針刺傷的預防
4.1 職業安全意識
4.1.1培訓
4.1.1.1 聘用單位應對新入職護理人員就預防針刺傷重要性等進行安全意識培訓。
4.1.1.2 聘用單位每年應對護理人員進行正確、標準的安全工作流程培訓[49]。
4.1.1.3 聘用單位應培訓護理人員正確使用安全型護理用具和工具。
4.1.1.4 聘用單位應每年進行一次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流行病學知識培訓[49]。
4.1.2 安全文化
4.1.2.1 應把預防針刺傷和預防血源性病原體感染納入護
理風險管理與控制計劃中。
4.1.2.2 營造安全文化氛圍,將護理安全文化與人性化管理系統融合體現[42]。
4.1.2.3 組織多種形式活動,建立和強化安全文化觀念與意識。
4.2 管理
4.2.1 建立職業安全和預防針刺傷發生的管理制度。
4.2.2 制定各類預防針刺傷發生和發生后管理機制與實施流程。
4.2.3 建立各類針刺傷預防的專項培訓、考核、評價制度。
4.3 環境
4.3.1 采光:各類穿刺操作的視野環境應保持光線充足、明亮、舒適[50]。
4.3.2 空間:操作臺面應平展、寬敞,物品有序放置。
4.3.3 物品備置:實施各類穿刺操作之前,應確保各種用具、工具、輔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圍,避免手持銳器遠距離移動[7,10]。
4.4 患者
4.4.1 應了解轄區患者有意義的血源學檢測結果。
4.4.2 應視所有患者均具有傳染性- 經血源傳播疾病的潛在風險,進行針刺操作時應采取標準預防措施。
4.4.3 為有明確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患者執行各類穿刺操作時,宜戴雙層手套。
4.4.4 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療時宜有他人協助[41]。
4.5 工具與使用
4.5.1 宜選擇帶自動激活裝置的安全型針具,宜使用無針輸液接頭,建議使用帶有保護套的針頭、安全型采血針、帶有尖峰保護器等安全裝置的靜脈輸液器及有自動回縮功能的注射器等[51,52]。
4.5.2 宜建立靜脈無針系統,如靜脈留置導管宜使用無針連接。
4.5.3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手術中宜使用鈍針。
4.6 操作
4.6.1 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各項穿刺操作規范和流程。
4.6.2 手術中需傳遞銳器時,避免徒手傳遞,應將銳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彎盤、托盤)中進行無接觸式傳遞。
4.6.3 各類穿刺針具使用過程中,如必須回套針帽,應使用輔助工具單手回套針帽[53]。
4.6.4 配備足量銳器回收容器,放置在護理人員操作可及區域。
4.7 醫療廢物處理
4.7.1 各類穿刺針用后不可故意彎曲、折斷、分離注射器針頭[53]。嚴禁針頭回套針帽、徒手分離和二次分揀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針頭。
4.7.2 操作者應立即將使用后的各類穿刺針放入銳器回收容器[49],防護標準按醫療廢物處理。
4.7.3 銳器回收容器應防刺破且防滲漏,尺寸以能容納各種銳器為宜,并加蓋管理。
4.7.4 移出存放污染銳器的容器前應先評估,若有發生穿透或滲漏的可能,應將其放入第二層密閉、防穿刺、防滲漏的容器中。
4.8 信息管理
4.8.1 建立針刺傷預防信息管理系統,專人負責。
4.8.2 建立防范針刺傷相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統管理[50]。
4.8.3 建立發生針刺傷的登記、報告制度與流程,準確收集分析數據信息。
4.8.4 系統定期維護升級,保障信息發布的及時性、同步性和全面性[54,55]。
4.9 督導與考核
4.9.1 各級管理部門應定期對各類穿刺相關操作流程進行考核。
4.9.2 應將操作流程納入主管部門質量管理內容并不斷修訂和完善。
4.9.3 應對各類有關穿刺器具配置進行督導。
4.10 評價
4.10.1 針對操作流程考核結果進行評價修正。
4.10.2 針對流程修訂進行應用驗證。
4.10.3 針對配置穿刺器具應用結果評價。
5 針刺傷發生后的處理
5.1 管理重視
5.1.1 應對各類針刺傷發生給予高度重視,營造安全的醫院文化。
5.1.2 建立嚴格針刺傷發生登記及上報制度。
5.1.3 對于發生的每一例針刺傷,管理者都要給予關注、關心和重視。
5.2 原因分析
5.2.1 針對每例針刺傷發生后的血源性檢測結果,采取標準的針對性預防措施。
5.2.2 每例針刺傷發生后均要組織分析討論并記錄。
5.2.3 根據分析結果,不斷改進流程和必要培訓。
5.3 針刺傷發生后處理
5.3.1 針刺傷發生后,盡快確定傳染源及風險程度,立即按規定逐級報告。采取相應預防措施。
5.3.2 發生血源性病原體意外職業接觸后應立即進行局部處理[3,56]
5.3.3 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中關于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防護要求,定期進行相關血清學檢測,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疫苗接種。
5.4 追蹤監測
5.4.1 對已發生針刺傷的護理人員,應定期血源性和體征性追蹤監測與記錄[57]。
5.4.2 由于設備或用具、工具等原因造成針刺傷,及時向相關部門反饋,減少或避免再次發生傷害。
6 針刺傷處理操作流程圖
圖文|劉全順
編輯:山東奧賽特醫療器械有限公司